知识产权制度是激励创新的“催化剂”、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促进专利转化运用,充分挖掘专利价值,大力发展专利密集型产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2023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对大力推动专利产业化,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清晰的推进路线,在全社会引发广泛关注。
“专利制度面向产业,只有在产业化的过程中,专利制度的激励效果才能实现最大化。”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陈群今年关注的重点是如何进一步促进专利转化运用。他认为,应从提升专利质量和加强政策激励两方面发力,着力解决转化机制不畅、激励措施不足、与产业企业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让专利转化运用的效果更加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专利质量的好坏直接关乎其市场转化效益。从源头上提升专利质量,夯实专利产业化的根基,需要在提升创新能力上持续发力。”陈群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持续提升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创新能力,一方面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更加注重从现实需求中凝练科研问题并进行攻关;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以运用为导向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同时,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引导开展订单式研发和投放式创新,围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并加强专利布局,这样才能形成更多高价值专利。
解决专利转化运用主体的动力问题,既要消除科研人员在专利转化中的“责任顾虑”“激励顾虑”“保护顾虑”等;也要对科研行为和专利转化运用情况形成监督和敦促,避免科研资源的闲置。
就此,陈群从优化促进专利转化运用的制度设计、强化提升转化运用效益的政策激励两方面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建议,包括建立和实施以产业化前景分析为核心的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健全专利转化的尽职免责和容错机制,为科研人员转化运用专利进一步松绑;调整完善政策“指挥棒”,在高新技术企业评定等标准中取消评定指标与专利数量的简单挂钩,将专利转化效益纳入高校学科评价、相关机构评估、项目评审、人才评价、职称评定等评价指标;健全符合市场规律、权利义务对等的专利转化收益分配机制等。
2022年,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为15.3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至12.7%,这也显示出专利对重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陈群建议,要以专利产业化促进重点产业强链增效,引导支持中央企业充分发挥“链长”作用,牵头上下游企业组建产业知识产权联合体,建设运行重点产业专利池,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形成推动市场间创新资源、专利资源高效配置的合力,加快将专利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文章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