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

18

促进数据共享,揭秘人类大脑

来源:本站

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有一个特殊的银行——“科学数据银行(ScienceDB)”,这里储存的不是传统的货币,而是海量的科学数据。来自全球的科学家将各自收集整理的科学数据通过网站平台进行储存、出版和开放获取,使其更容易被发现、访问、互操作和重用。


  为进一步提升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水平,今年3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与浙江省知识产权局积极开展合作探索,推动科学数据银行与浙江省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支持了一批优质科学数据完成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工作。由左西年、高鹏、董昊铭、王银山、于春水等共同申请登记的“多模态成年人群脑影像数据”(DIP2024000000819)便是上述平台完成系统集成后登记的首批科研领域数据知识产权之一。该案例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十大典型案例。


  记者了解到,2021年8月,多模态成年人群脑影像数据在科学数据银行首次发布。该数据集包含215名18岁至30岁志愿者的高分辨率大脑磁共振成像数据,对皮层厚度、皮层表面积、灰质体积等指标进行了计算,能够揭示大脑各区域的特定功能及协作模式,用于研究大脑的发育过程等,也可协助准确识别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迹象。


  “目前,多模态成年人群脑影像数据集在全球范围内已有6000余次的访问量和近18万次的下载量。基于该数据集,全球学者发表了10余篇论文,其中有6篇是高影响因子期刊文章,对脑科学基础研究、神经疾病的早期诊断、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教育与培训跨学科交叉应用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和应用价值。”该数据集科研团队成员、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高鹏告诉本报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多模态成年人群脑影像数据集的数据来源为个人数据,如何将被试隐私信息进行有效匿名是数据采集和处理过程中面临的一大挑战。为此,科研团队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推动数据采集及数据处理工作获得志愿者的书面知情同意书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同时,科研团队对每个被试的隐私信息进行了处理,并在脑影像预处理过程中对受试者的面部等可识别该自然人的信息进行了不可逆的匿名处理,去除敏感信息,进一步保障数据安全。


  将数据集存入科学数据银行、通过“科学数据链”平台进行区块链存证、提交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申请、获得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依托于便捷、方便的登记服务,今年4月,多模态成年人群脑影像数据科研团队在浙江省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平台顺利完成数据知识产权登记。


  “科学数据知识产权登记有助于进一步认可科研人员、科研机构等相关主体的数据成果和科研贡献,激励科研人员产出更多高质量的数据,释放科学数据的潜在价值,从而促进科学技术原始创新,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高鹏表示。


  为进一步探索推进数据知识产权制度在科学数据领域的有效运用,今年6月,浙江省知识产权局联合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共同签署《关于协同推进科学数据知识产权保护的合作协议》,旨在推进双方在科学数据知识产权登记服务、探索科学数据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等方面加强合作,打造科学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样板。


  “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战略资源,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对于支撑各领域科学研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浙江省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处有关负责人表示,浙江接下来将充分发挥数据知识产权改革先行优势和科学数据汇集管理优势,推动科学数据开放共享,释放科学数据价值,加快打造数据要素集成服务高地。(本报记者 薛佩雯)


  案例评析


  “多模态成年人群脑影像数据”不仅是首件数据来源为个人的数据知识产权,而且彰显了跨学科合作的广阔前景。该数据集以严谨的伦理审查为基础,通过高精度预处理和多维度分析,为脑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其应用场景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到人类行为理解,广泛而深入,展现了数据在推动科学进步和社会福祉中的潜在力量。作为跨省登记的典型案例,该数据集的成功登记为数据保护与共享树立了新的标杆。未来,随着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的不断发展,该数据集将在促进神经科学发展、疾病诊断与预防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是通过数据知识产权对科学研究数据进行保护和运用的范例。


文章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