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新进展新成效。数据显示,“十四五”时期,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实现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知识产权系统扎实落实《“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下称《规划》)提出的知识产权保护迈上新台阶、知识产权运用取得新成效、知识产权服务达到新水平、知识产权国际合作取得新突破的“四新”任务,推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收官。
强化保护,新台阶上交出新答卷
《规划》提出,到2025年,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达到82分并保持较高水平。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从2020年的80.05分提升至2024年的82.36分,提前达到《规划》预期,整体步入良好阶段。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介绍,国家知识产权局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持续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加快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国家知识产权局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知识产权管理效能显著提升;完成专利法新一轮全面修改,推进商标法新一轮全面修改,加快修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建立地理标志统一认定制度,构建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工程,在全国布局建设128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建成国际领先的专利智能审查和检索系统,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压减至15.5个月,商标注册平均审查周期稳定在4个月,均跻身相同审查制度下国际最快水平。
激励运用,新成效催生新动能
近年来,我国深入开展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促进技术、资本、人才等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和有机聚合,成功推动一大批专利实现转化和产业化。在人工智能、信息通信、新能源汽车、量子技术、生物医药、光伏等领域掌握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专利,有力支撑了科技自立自强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申长雨介绍,当前,我国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从2020年的44.9%提升至2024年的53.3%。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20年的11.97%提升到2023年的13.04%。知识产权使用费年进出口总额从2020年的3194.4亿元提升到2024年的3987.1亿元,年均增速5.7%。我国PCT国际专利、马德里国际商标、海牙体系外观设计申请量均跃居世界前列。全球前5000个品牌中我国品牌价值达1.76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地理标志产品直接年产值从2020年的6398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9690亿元。
优化服务,新水平营造新环境
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积极打造高品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积极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申长雨介绍,国家知识产权局上线运行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汇聚400余项知识产权基础数据,实现知识产权全链条业务“一网通办”。国家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达到483家,实现省级层面全覆盖,地市级综合性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达到175家,覆盖率达到52.6%。全国专利代办处数量达到34个,商标业务受理窗口增至367个。推动设立知识产权研究生专业学位,知识产权人才超过100万人,执业专利代理师人数超过4万人。建设脑科学、网络通信等重点产业专利专题数据库28个,向创新主体免费开放,有力服务了创新创造。
深化合作,新突破绘就新蓝图
“中国始终坚定维护国际知识产权多边体系,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合作不断拓展深化,取得丰硕成果。”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拓展国际合作,“朋友圈”越扩越大,促进创新主体“走出去”“走进来”。
申长雨介绍,国家知识产权局成功举办中国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合作五十周年纪念活动,习近平主席专门致信祝贺,指导推动双方合作迈上新台阶。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正式生效,实现第一批清单产品互认互保。我国成功加入《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注册海牙协定》。推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知识产权、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条约》与《利雅得外观设计法条约》成功缔结。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位居中等收入经济体之首,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连续两年位居全球第一。我国企业连续4年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奖,获奖数量位居各国之首。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知识产权合作关系,专利审查高速路(PPH)覆盖84个国家。深入推进“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实现合作内容提质升级。中美欧日韩、金砖国家、中国—东盟、中国—中亚、中非等知识产权合作深化拓展,有力服务了高水平对外开放。
文章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