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版《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下称新国标)正式实施,国务院同步部署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工作。新国标在防篡改、防火阻燃领域作出细化规定,为行业划定安全红线。笔者基于incoPAT专利数据库检索数据(截至2025年9月4日,电动自行车相关专利),从专利视角剖析行业发展现状,结合新国标要求分析技术适配情况,并对行业未来发展作出展望。
核心技术格局鲜明
电动自行车是以车载蓄电池作为辅助能源,具有脚踏骑行能力,能实现电助动或/和电驱动功能的两轮自行车。其应用广泛,并具有绿色经济、灵活便捷、容易入门的特点,成为重要的出行交通工具。电动自行车主要包括整车机械结构系统、电力驱动与控制系统、电池及电池管理系统、人机交互系统、安全防护系统、定位系统等技术分支,其中,电力驱动与控制系统、电池及电池管理系统为其核心技术。
从专利申请态势看,行业发展可划分为四个阶段:2008年以前为“缓慢发展期”,技术尚未成熟,专利申请以基础改进为主;2009年至2017年为“第一快速发展期”,受益于无刷直流电机量产、数字控制系统推出及蓄电池技术升级,专利申请量快速增长;2018年至2021年为“稳定发展期”,因核心技术遇瓶颈,新材料与新技术研发需长期投入,专利申请量趋于平稳;2022年至今为“第二快速发展期”,电池续航、充电时间等技术突破,叠加智能化与安全领域创新,专利申请量增长再次提速。
技术构成上,专利分类号为B62M(驱动、电控制、电池等)的专利占比45%,凸显“三电系统”的核心地位,企业围绕该领域密集布局专利以构建技术优势;专利分类号为B62J(车座、行李架等)与B62K(车轮、车架等)的专利分别位列二、三位,但自行车因属传统技术,原理与结构成熟、创新空间有限,申请量相对较少,且多为外观设计专利;其他领域专利占比均不足10%。
专利申请人排名方面,国内前10的专利申请人中多家国外企业上榜,株式会社岛野申请量居首,本田、罗伯特·博士等也积极布局;我国专利申请人以个人为主,企业申请人多为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八方电气(苏州)股份有限公司等电气研发企业,一些知名电动自行车企,例如爱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雅迪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台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也布局了部分专利,但排名未进入前10。
补短板、促融合、强配套
新国标聚焦防篡改与防火阻燃两大安全领域提出新要求,相关专利布局既体现我国行业的研发基础,也暴露了部分技术短板。
防篡改领域,新国标从电池组、控制器、限速器三方面明确要求:电池组禁留扩展接口,需具备充放电互认协同功能;控制器不得通过剪线、解码器等方式修改功能,需有过压锁定功能;限速器不可修改限速值。专利地域分布来看,我国相关专利占比53%,研发基础扎实,但排名前三的申请人均为国外企业,我国因缺少龙头企业引领,专利多为个人申请,核心技术掌控力尚有不足。
防火阻燃领域,针对电动自行车阻燃性差、事故溯源难等问题,新国标完善相关要求以降低火灾风险、保障溯源取证。我国该领域专利占比69%,优势显著,且有广州雷利诺车业有限公司、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等头部申请人。作为全球电动自行车最大的产销国,庞大的产业基础催生研发需求,国家对安全问题的重视也从政策与市场层面引导企业、科研院所投入资源研发防火阻燃技术。
新国标以“安全”“标准化”为核心,为电动自行车行业发展指明方向。笔者认为,未来我国电动自行车企业还需从技术、领域融合、配套设施三方面发力,推动行业从“野蛮生长”迈向“规范发展”。
笔者建议,技术层面,需明确防篡改等领域的技术短板,加大研发投入以补链强链,同时做好专利风险规避与主动布局,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领域融合层面,可在产品设计、使用、交通监管等环节融入人工智能技术,优化电动自行车的智能化与安全性,例如通过AI算法优化动力输出、依托智能系统实现交通监管联动。配套设施建设上,应加快推进火灾预警、废旧电池及材料回收、车辆速度监控等设施落地,完善行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支撑,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行业进入高质量竞争阶段。
文章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