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作为国家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山西省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以技术创新为支撑,推动专利转化与新能源产业深度融合,谱写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近日,在山西省知识产权局主办的2025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知识产权平行论坛(下称平行论坛)上,系列活动勾勒出山西省从“乌金”到“绿金”、从“制造”到“智造”、从“单一”到“多元”、以知识产权铸就“真金”的能源转型新图景。
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中,知识产权扮演着怎样的角色?“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特别是高价值专利的产业化正成为能源科技创新的关键力量,它不仅是技术创新的‘保护伞’,更是绿色转型的‘加速器’。山西作为传统能源大省,正在这条转型路上积极探索,借助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把能源新质生产力打造为核心引擎,推动发展方式真正地走向绿色和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何满潮在给平行论坛的视频寄语中表示。
为能源转型贡献“三晋”力量
“专利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其转化运用水平直接关系到新能源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效率,是保障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山西省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山西立足新能源产业优势,积极推动专利转化与新能源产业深度融合,一大批重大新能源领域专利产业化项目先后落地,在提升山西新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山西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创新开展专利预审服务,同时发布《山西省新能源产业专利导航报告》,深入介绍山西新能源产业领域专利转化运用成功案例,系统分析山西新能源产业在氢能、光伏等重点领域的技术路线与专利布局,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提供精准导航。
知识产权对能源转型的赋能作用,高校和企业等创新主体的感知最为鲜明。
“山西大学始终秉持‘深度融入区域创新体系,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理念,通过成立技术开发与产业管理处,将成果完成人(团队)转化收益占比提高至85%以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举办‘新晋杯’科技成果转化大赛挖掘优质转化项目等举措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山西大学技术开发与产业管理处副处长王冕介绍,在能源领域专利转化实践中,学校取得亮眼成效:程芳琴教授团队的“电解铝废渣资源化高值利用技术”在山西吕梁成功落地,合同金额达4600万元;发明专利“一种表面疏水改性镁基粉煤灰多孔吸声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以190万元转让至相关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这些专利转化运用实践都为山西绿色转型贡献了技术支撑。
“科技创新是解决新型电力系统中各类技术难题的钥匙,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正是将科技创新的核心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引擎。”国网山西电力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韩丽介绍,该公司在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拥有高价值专利426件,128件专利实现转化运用,7项成果入选能源行业高价值专利及技术成果转化典型案例。
专利转化运用的实效体现在跃动的“绿电”数据中。截至2025年8月底,山西累计向全国24个省份输送新能源电量582.63亿度,相当于少燃烧1864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5034万吨,为全国节能减排贡献力量。
为破解转化难题提供新思路
“山西是一个传统的能源大省,面向新能源的转型,在物质基础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知识产权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除了要做好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布局,还要形成一个更加适合山西资源禀赋的知识产权治理模式。”北京化工大学法律系教授余俊建议。
“在全球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新能源专利布局成为各国争夺绿色科技领导权的关键。我国新能源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但也存在专利许可率、转化率低的现象。”北京科技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徐家力建议,建立联结“政产学研金介用(政府、产业、学校、科研机构、金融、服务、用户)”的“七位一体”网络,通过各节点的双向赋能,形成动态演化、开放循环的创新共同体,缩短转化周期并降低试错成本。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高度依赖科技创新,而专利作为创新成果的重要载体,其高效转化运用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太原科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赵锐认为,在推动专利转化方面,应当以实现高校专利转化“能转、愿转、会转”为总体目标,以深化“政产学研用”全链条、系统化、规范化合作为总体路径,在具体实践中,建立“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协同机制,引导高校科研方向与产业需求对接。
文章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